|
一、多工位压力机及其作用
多工位压力机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冲压设备,落料、冲孔、冲槽、拉延、成形以及许多其他加工均可在一台多工位压力机上完成。与由多台压力机组成的生产线相比,多工位压力机能够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占地面积并降低成本。多工位模与级进模相似,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工件之间的传送方式上。在级进模中,工件与送进带料始终相连,到最后一个工序才与带料分离;在多工位模上,工件与带料从第一工序起就分离开,工件是由机械手(夹钳)从一个工位移送到另一个工位。与多台单机工作方式相比,多工位压力机可以省去辅助操作及工序间的检查、搬动、堆放。
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主要用于中小型金属板材拉延件的落料、冲孔、成形等,例如汽车电子行业的金属壳体,化妆品及医药行业的包装罐,制笔行业的笔杆笔帽,灯具行业的灯头、灯座,轴承行业的保持架和滚针轴承外圈,碱锰和镍氢镍镉 电池的钢壳,微型电机外壳,制锁行业的门把手等等。这些零件一般形状复杂、长径比大,需多种工序加工。按传统的单工序加工方法,需由多台压力机组成的生产线才能完成。在多工位压力机上加工工,一般只需一台设备即可完成多工序加工,这些工序包括:落料、拉延、冲孔、压平、胀形、弯曲、缩口、翻边、滚丝、压花和修边等。
二、国外的发展状况
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在欧美及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发展迅速,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一般来说,当一种工件需要3道以上工序加工、日产量超过4000件、在一个换模周期内能生产3-5万件时,使用多工位压力机是经济的。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可占整个多工位压力机产量的80%以上。
目前,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主要生产国为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其中,美国Baird公司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生产的凸轮驱动多工位压力机,最大吨位可达1050kN,最高行程数可达300次/分;日本旭精机工业株式会社自1964年引进美国Baird公司的多工位压力机技术,至今已开发出TP、ATP、HTP、STP、ITP系列的凸轮驱动多工位压力机,最小吨位为150kN,最大吨位为1500kN,最高行程次数可达300次/分;德国舒勒公司自1900年就开始生产小型多工位压力机,目前的系列参数起始吨位为400kN;英国百特工程公司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生产凸轮驱动和曲轴驱动两大系列多工位压力机,吨位由200kN至2200kN,滑块行程次数最高可达200次/分;意大利BMV公司自1972年成立至今,吨位从200kN到15000kN,工位数从4个到24个。
三、国内的发展状况
我国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发展比较迟缓。70-80年代仅有400kN、1250kN、1600kN和2500kN四个规格,而且,这些产品结构陈旧、性能差,仅相当于国外40~50年代的水平。目前,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基本上已销声匿迹。
90年代初期,国内个别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为满足电器、电子、轻工等部门生产发展的需要,研制了J72系列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该产品为凸轮驱动式、吨位由150kN至750kN,接近国外90年代中期水平。后来国内几个锻压设备制造单位-像上二锻、内蒙古松辽锻压、扬锻、厦锻、济南锻压等也生产过这类多工位冲床,但经生产使用效果均不太理想。目前这类冲床基本处于停止生产状态,厦锻、扬锻目前在国内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研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这两家都是仿日本旭精机的机台,在知识产权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日本旭精机和某些仿制的锻压厂有过法律方面的纠纷。
四、总结
多工位压力机是一种先进高效的设备,它集传统的压力机制造技术、模具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及计算机通讯技术为一体,代表了金属拉延件的最高加工水平。目前,多工位压力机的制造和使用主要是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
在我国,各方面的原因大大限制了多工位压力机的发展和使用。
1、 设备少-由于目前中小型多工位压力机大都进口,机台价格相对普通冲床来说贵几十倍,国内很多冲压厂都比较小,实力不大,对多工位压力机投资的认识也不够,购买这类设备的单位不多,目前此类设备大都集中在国营单位。
2、 人才少-接触这类机台的技术人员比较少,人员素质和模具制造水平较低,不能制作或者调试多工位压力机上装载的模具。
3、 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的局限,国内锻压设备制造厂在高端产品系列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大力研发、制作这类设备。
但随着我国综合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厂家开始认识到,使用多工位压力机生产冲压件,将在产品的产量、质量及成本方面占据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慢慢担当起世界工厂的职能,多工位压力机的需求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显增加,特别是有些外资公司的产品一定用多工位压力机这种设备才能生产,而目前在中国大陆能满足这类产品生产条件的多工机基本没有,这块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