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3 19: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一 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与以上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与德国相当,可以说是个制造大国。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但制造业竞争力的比拼是看生产效率的,即单位产品(或相同产品、产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 8 倍,但是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 3 倍,日本和中国比,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9. 9倍 和1. 2倍 ,这已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升了很多,劳动力再廉价也是有极限的,特别是新的劳动法出台以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力成本的压力。
第二 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我们进口的产品占外贸出口总额将近一半左右,我们出口的是中低端产品,即使少数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来料加工型的,而进口的是高新技术产品。
第三 产业结构不合理,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装备制造业,在我们国家只占26%,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
所以中国企业只处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只是一个‘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 ’。
现在很多中国企业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直接的表现就是高级技工突然热门。由于中高级技工缺乏而导致的制造业技术结构失调,已经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的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元之巨。以下资料可能能够部分解释原因——全国7000万名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
第四 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制造业是规模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但由于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合理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结构散乱的状况十分突出,我国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冲压队伍也日益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冲压行业至少有3万以上的冲压件生产厂(车间),年消耗69-70%的板材、管材和型材。但中国冲压行业生产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
所以冲压行业采用多工位压力机自动生产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冲压行业需要发展精冲技术、自动冲压线和多工位压机自动线,发展集约化生产,培育和建立有竞争机制的有活力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