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模具中调节机构讨论招聘(广告)在端子模具上;变形大多有以下
1: 产品料带的扇形变形
2: PIN针水平方向的扇形变形(间距不对)
3: PIN针高低乱PIN
4: PIN针的扭转变形
相应的对策:除第四点跟压料;冲切间隙有关;无法直接调整外;
第1;2;3点都可以在模具上设计相应的机构来调整
现在来讨论一下关于调整的事情:首先:调整最好是都用调整杆;这样不用拆模具就可以完成(附件是图例)
但是对于一出四以上的小端子来讲;如果第一个调整机构都用调节杆;模具上调整的部份就会占相当多的地方
现在大家来讨论一下;到底怎样来决定用调节杆调节'还是只用入块在模内调整
对了;关于第四点可以引用之前网上的来参考一下
级进模中冲压件产生翻料扭曲的原因及抑制方法
在电脑连接器上,端子(冲压件)越来越趋于细小、复杂及精密化,而端子在模具的冲压生产中,如何克服其翻转扭曲之变形,保证其尺寸及功能等要求,则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策。
1. 冲压时产生翻料、扭曲的原因
在级进模中,通过冲切冲压件周边余料的方法,来形成冲件的外形。冲件产生翻料、扭曲的主要原因为冲裁力的影响。冲裁时,由于冲裁间隙的存在,材料在凹模的一侧受拉伸(材料向上翘曲),靠凸模侧受压缩。当用卸料板时,利用卸料板压紧材料,防止凹模侧的材料向上翘曲,此时,材料的受力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随卸料板对其压料力的增加,靠凸模侧之材料受拉伸(压缩力趋于减小),而凹模面上材料受压缩(拉伸力趋于减小)。冲压件的翻转即由于凹模面上的材料受拉伸而致。所以冲裁时,压住且压紧材料是防止冲件产生翻料、扭曲的重点。
2. 抑制冲压件产生翻料、扭曲的方法
⑴. 合理的模具设计。在级进模中,下料顺序的安排有可能影响到冲压件成形的精度。针对冲压件细小部位的下料,一般先安排较大面积之冲切下料,再安排较小面积的冲切下料,以减轻冲裁力对冲压件成形的影响。
⑵. 压住材料。克服传统的模具设计结构,在卸料板上开出容料间隙(即模具闭合时,卸料板与凹模贴合,而容纳材料处卸料板与凹模的间隙为材料厚t-0.03~0.05mm)。如此,冲压中卸料板运动平稳,而材料又可被压紧。关键成形部位,卸料板一定做成镶块式结构,以方便解决长时间冲压所导致卸料板压料部位产生的磨(压)损,而无法压紧材料。
⑶. 增设强压功能。即对卸料镶块压料部加厚尺寸(正常的 卸料镶块厚H+0.03mm),以增加对凹模侧材料的压力,从而抑制冲切时冲压件产生翻料、扭曲变形。
⑷. 凸模刃口端部修出斜面或弧形。这是减缓冲裁力的有效方法。减缓冲裁力,即可减轻对凹模侧材料的拉伸力,从而达到抑制冲压件产生翻料、扭曲的效果。
⑸. 日常模具生产中,应注意维护冲切凸、凹模刃口的锋利度。当冲切刃口磨损时,材料所受拉应力将增大,从而冲压件产生翻料、扭曲的趋向加大。
⑹. 冲裁间隙不合理或间隙不均也是产生冲压件翻料、扭曲的原因,需加以克服。
3. 生产中常见具体问题的处理
在日常生产中,会遇到冲孔尺寸偏大或偏小(有可能超出规格要求)以及与凸模尺寸相差较大的情形,除考虑成形凸、凹模的设计尺寸、加工精度及冲裁间隙等因素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去解决。
⑴. 冲切刃口磨损时,材料所受拉应力增大,冲压件产生翻料、扭曲的趋向加大。产生翻料时,冲孔尺寸会趋小。
⑵. 对材料的强压,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会导致冲孔尺寸趋大。而减轻强压时,冲孔尺寸会趋小。
⑶. 凸模刃口端部形状。如端部修出斜面或弧形,由于冲裁力减缓,冲件不易产生翻料、扭曲,因此,冲孔尺寸会趋大。而凸模端部为平面(无斜面或弧形)时,冲孔尺寸相对会趋小。
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应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主要介绍了冲裁时,冲件产生翻料、扭曲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4. 折弯时冲压件产生翻料、扭曲的原 因及对策
⑴. 冲裁时产生的冲件毛边所致。需研修冲切刃口,并注意检查冲裁间隙是否合理。
⑵. 冲裁时已产生冲件的翻料、扭曲变形,导致折弯后成形不良,需从冲裁下料工位着手解决。
⑶. 折弯时冲压件失稳所致。主要针对U形及V形折弯。此问题的处理,对冲压件进行折弯前的导位、折弯过程中的导位,以及折弯过程中压住材料防止冲压件在折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