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查看: 8819|回复: 46

      [分享] 冲模设计资源共享与实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3 22: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走看看,我也来发一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11-24 09: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不错
      发表于 2009-11-24 15: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不错,谢谢楼主分享,下载学习中。。。
      发表于 2009-11-24 16: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我搞毕业设计还不知道如何下手呢,谢谢楼主了!
      发表于 2009-11-24 18: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奈不上帖几个图或
      发表于 2009-11-24 20: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来看看!!!!!!!!!!!
      发表于 2009-11-24 2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来看看!不知有用没有?
      发表于 2009-11-24 2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贴图

      复合模设计案例

      零件简图如图1所示
      生产批量 : 大批量
      材料 :10 钢
      材料厚度 :2.2mm

      1.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该零件形状简单、对称 , 是由圆弧和直线组成的。查表得出冲裁件内外形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为IT12-IT13, 孔中心与边缘距离尺寸公差为±0.6mm 。将以上精度与零件简图中所标注的尺寸公差相比较 , 可认为该零件的精度要求能够在冲裁加工中得到保证。其它尺寸标注、生产批量等情况,也均符合冲裁的工艺要求,故决定采用冲孔落料复合冲裁模进行加工,且一次冲压成形。
      2.排样
      采用直对排的排样方案如图2所示。
              由表查得最小搭边值α=3mm。
              计算冲压件毛坯面积 :
      A=(44×45 + 66×20 + 1/2π×102 )mm2=3457mm2
      条料宽度:b =120mm+ 3mm × 3+44mm=173mm
      步距:h =45mm+3mm=48mm
      一个进距的材料利用率 :


               图2 排样图
      3.计算冲压力
      该模具采用弹性卸料和下出料方式。
      1.落料力
      F1=Ltσb=(321.4 × 2.2 × 300)N=212 ×103N
      2.冲孔力
      F2=LMb=(81.64 × 2.2 × 300)N=53.9 × 103N
      3.落料时的卸料力
      F 卸 =K卸F1   取 K 卸 =0.03
      故 F 卸 =(0.03 × 212 × 103)N=6.36 × 103N
      4. 冲孔时的推件力
      取凹模刃口形式 ,h =5mm, 则 n=h/t=5mm/2.2mm=2 个
      查表K推 =0.05    F推 =(2 × 0.05 × 53.9 × 103)N=5.39 × 103N
      选择冲床时的总冲压力为 :
      F总 =F1+F2+F 卸 +F 推 =277.6kN
      4.确定模具压力中心
      按比例画出零件形状 , 选定圆的中心为坐标系原点,因零件左右对称 , 即 Xc=0 。故只需计算 Yc,可以求出Yc=46.27mm。
      5.计算凸、凹模刃口尺寸
      查表得间隙值 Zmin=0.34,Zmax=0.39
      对冲孔φ26mm 采用凸、凹模分开的加工方法 , 其凸、凹模刃口部分尺寸计算如下 :
      查表得凸、凹模制造公差 :δ凸 =0.02mm δ凹 =0.025mm
      校核 :Zmax-Zmin=0.058   δ凸 + δ凹 =0.045  
      满足 Zmax-Zmin ≥δ凸 +δ凹的条件
      查表得因数 X=0.5


              对外轮廓的落料,由于形状较复杂,故采用配合加工方法,其凸、凹模刃口部分尺寸计算如下 :
      当以凹模为基准件时 , 凹模磨损后 , 刃口部分尺寸都增大 , 因此均属于 A 类尺寸。 零件图中未注公差的尺寸 , 查出其极限偏差:    ,查表得因数 X为 : 当 △≥ 0.50 时 ,X =0.5
      当 △<0.50 时 ,X =0.75

                 mm
                 
                 

      6.凸模飞凹模、凸凹模的结构设计
      冲φ26mm 孔的圆形凸模 , 由于模具需要在凸模外面装推件块 , 因此设计成直柱的形状。尺寸标注如图3所示。

      图3  凸模
      凹模的刃口形式,考虑到本例生产批量较大,所以采用刃口强度较高的凹模,如图4所示的刃口形式。凹模的外形尺寸 , 凹模厚度按式:H=Kb =0.24 × 120=29mm, 凹模壁厚按式:C =1.5H =43mm 。

      图4 凹模
      本模具为复合冲裁模 , 因此除冲孔凸模和落料凹模外,必然还有一个凸凹模。凸凹模的结构简图如图5所示。校核凸凹模的强度(孔φ26.51的壁厚)按式m =1.5t得凸凹模的最小壁厚 m =1.5t=1.5x2.2 =3.3mm, 而实际最小壁厚为 22-26.51/2=9mm, 故符合强度要求。凸凹模的外刃口尺寸按凹模尺寸配制,并保证双面间隙 0.34~0.390。凸凹模上孔中心与边缘距离尺寸22mm 的公差 , 应比零件图所标精度高 3~4 级 , 即定为 22±0.15mmo

      图 5凸凹模
      7.模具总体设计及主要零部件设计
      如图 6所示为本例的模具总图。该复合冲裁模将凹模及小凸模装在上模上,是典型的倒装结构。
      两个导料销 24 控制条料送进的导向 , 固定挡料销 2 控制送料的进距。卸料采用弹性卸料装置,弹性卸料装置由卸料板16、卸料螺钉23和弹簧20组成。冲制的工件由推杆5、推扳7、推销8和推件块13组成的刚性推件装置推出。冲孔的废料可通过凸凹模的内孔从冲床台面孔漏下。
      卸料弹簧的设计计算 :
      1)根据模具结构初定6根弹簧,每根弹簧分担的卸料力为:
      F卸 /n=6360N/6=1060N
      2) 根据预压力 F 预 (>1060N,即根据每根弹簧所受的力选择弹簧) 和模具结构尺寸 , 选择弹簧其最大工作负荷>1060N(序号为68~72)。
              3) 校验是否满足 S1≥S总。查阅资料及负荷-行程曲线 , 并经过计算可得以下数据 :
      序号        Ho/mm        H1/mm        S1=Ho-H1        S预(F预=1060N)        S总=S预+S工作+S修磨
      68        60        44.5        15.5        10.5        18.7
      69        80        58.2        21.8        15        23.2
      70        120        85.7        34.3        23        31.2
      71        160        113.2        46.8        30        38.2
      72        200        140.5        59.5        40        48.2
      注 :S工作 =t +1=3.2mm,S修磨 =5mm
      由表中数据可见,序号70~72 的 弹簧均满足S1≥S总, 但选序号70的弹簧最合适 , 因为其它弹簧太长 , 会使模具高度增加。70号弹簧的规格为:
      外径D =45mm
      钢丝直径d =7.Omm
              自由高度 Ho =120mm
              装配高度 :H2=Ho-S预 =120mm-23mm=97mm
      模架选用适用中等精度,中、小尺寸冲压件的后侧导柱模架,从右向左送料,操作方便。
              上模座:L/mm×B/mm X H/mm =250 × 250 × 50
              下模座 :L/mm × B/mzn × H/mm =250 × 250 × 65
              导柱 :d/mm × L/mm =35 ×200
              导套 :d/mm × L/mm × D/mm =35 × 125 × 48
      垫板厚度取 :12mm
      凸模固定板厚度取 :20mm
      凹模的厚度已定为 :29mm
      卸料板厚度取 :14mm
      弹簧的外露高度 :54(=97-6- 37)mm
      模具的闭合高度 : H 模 =(50+12+20+29+2.2+14+54+65)mm=246.2mm
      8.冲压设备的选择
      选用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 J23-40 。
      公称压力 :400 kN
      滑块行程 :100mm
      最大闭合高度 :330mm
      连杆调节量 :65mm
      工作台尺寸 ( 前后 mm ×左右 mm):460 × 700
      垫板尺寸 ( 厚度 mm ×孔径 mm):65× 220
      模柄孔尺寸 ( 直径 mm ×深度 mm):φ 50× 70
      最大倾斜角度 :30 。


      图 6 倒装复合冲裁模
      1、导套 2、挡料销 3、上模座 4、螺钉 5、推杆 6、模柄 7、推板 8、推销
      9、垫板 10、螺栓 11 、21铺钉 12、凸模固定板 13、推件块 14、凹模
      15、凸模 16、卸料板 17、导柱 18、下模座 19、凸凹模 20、弹簧 22、螺钉 23、卸料螺钉 24、导料销
      发表于 2009-11-24 2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贴图2

      带凸缘拉深模设计案例1
      1.设计任务                    
      拉深如图4-1所示带凸缘圆筒形零件,材料为10钢,厚度t=2mm,大批量生
      产。试确定拉深次数和各工序尺寸。
            
                图  4-1 带凸缘圆筒形零件
      2 . 计算步骤
      (1)计算坯料直径D
      1)选择修边余量。
      由于t=2>1mm,按中径线计算。
      计算制件的相对直径dt/d   dt=76mm,d=30-2=28mm
      dt/d=76/28=2.7,查表4.3.2有凸缘圆筒件的修边余量 △R=2.2mm
          故实际的凸缘的外径为Dt=76+2X2.2=80.4mm
      2)计算坯料直径
      由表4.3.3查得带凸缘圆筒形件的坯料直径计算公式,又因为R = r,故
                     
                     
          其中7630 X π/4 mm2为凸缘件除去凸缘部分的表面积,即用于拉深成形圆筒件的材料。
          (2)判断可否一次拉深成型
              计算制件的相对高度h/d、相对厚度t/D
                           t/D X100%= 2/113 = 1.77%
                          dt/d = 80.4/28 = 2.87
                          H/d = 60/28 = 2.14
                         m总= d/D = 28/113 = 0.25
        根据t/D ,dt/d查表4.5.2得极限拉深系数m1 = 0.34 , 查表4.5.1极限拉深高度H1/d1 =0.27~0.22,
      因为m总 =0.25< m1 = 0.34,H/d = 2.4 > H1/d1 = 0.27,说明该零件不能一次拉深成型,需要多次拉深。
           (3)确定首次拉深工序工件尺寸
           1)试首次拉深的工序尺寸
          初定d1/d = 1.1(选择较小的值),查表有凸缘圆筒件第一次拉深的极限尺寸,得首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为0.51,则
                        d1 = m1 x D = 0.51x113 = 58mm
           2)确定r凸1、r凹1,计算第一次的拉深高度h1
           取   mm            
      为了使以后各次拉深时凸缘不再变形,第一次拉入凹模的材料表面积比零件实际需要的面积应多拉入5%。
            即第一次拉入凹模的材料表面积为
                   d4 = 58+2+2x8.8=77.6mm
                     mm2
      (注:7630 X π/4 mm2为最终拉深后的成形圆筒件的材料,而 则是第一次拉入凹模而在各次拉深中逐步成为凸缘的材料。两者的和才是第一次拉入凹模的总材料。
      故坯料直径修正为
                           mm
                    首次拉深高度为
                     
                     
                                  首次拉深工序图
      3)验算所取m1是否合理
      第一次拉深相对高度h1/d1=38.8/58=0.67
      根据dt/d = 80/58 = 1.38时,h1/d1=0.7,因为许可高度0.7大于0.67,说明选择合理。
           (4)计算以后各次拉深的工序件尺寸
                因为凸缘圆筒件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与凸缘的宽度、外形尺寸无关,可以取与无凸缘圆筒件的相应的系数或略小一些。 查表4.4.1得m2 = 0.74,m3 = 0.77,m4 = 0.79,

                            d2 = 0.74x58=42.9mm
                         d3 = 0.77x42.9=33.9mm
                         d4=0.79x33.9=26.1<28mm
          因d4 = 26.1mm < 28mm(零件直径),不需要再推算下去,故共需4次拉深。
          调整以后各次拉深系数,使其均大于表查得的相应极限拉深系数。调整后,实际取m2 = 0.75,m3 = 0.78,m4 = 0.83。故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直径为
                            d2 = 0.75x58 = 43.5mm
                          d3 = 0.78x43.5 = 33.9mm
                          d4 = 0.83x33.9 = 28mm
          以后各次拉深工序件的圆角半径取:
              ,取4.4mm
            同样可以计算出 ,取3.6mm
                             ,取3mm
      第二次拉深时多拉入3%的材料,使其余的2%的材料挤压到凸缘上,这时相当毛坯的直径为

      第二次的高度


                    第二次拉深工序图
      第三次多拉入1.5%,余下的1.5%的材料由挤压到凸缘上
      这时相当毛坯的直径为



                   第三次拉深工序图
      第四次的高度h=60mm,为制件的高度,拉深工序至此结束。




      计算结果
      拉深次数        拉深直径(外径)        拉深高度        R凸        R凹
      1        60        38.8        8.8        8.8
      2        45.5        43.8        4.4        4.4
      3        35.9        52.5        3.6        3.6
      4        30        60        3.0        3.0
      发表于 2009-11-24 20: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贴图3

      弹簧吊耳的弯曲设计
      1.任务:零件如图 1所示,材料为35#钢,已退火,厚度为4mm。完成坯料尺寸的计算,弯曲力计算(采用校正弯曲),模具工作部分尺寸计算,并绘制弯曲模具结构草图。

                       图 1
      2.坯料的计算
      两端R25的圆心之间的展开长度为
                 L = 2 L1 + L2 + 2 L3
                 L1 = 30 -(6+4)= 20mm
                 L2 = 50 - 2 X 6 = 38mm
            mm  (查表R/t = 1.5时,x = 0.36)
           L = 2 X 20 + 38 + 2 X 11.68 = 101.36mm
      坯料尺寸图如图 2所示

      3.弯曲力的计算
      根据P = Fq
      F = BA= 90 X 50 = 4.5 X 10-3 M2   ,q = 7x107
      P= 4.5 X 10-3 x 7x107=3.15X105N
      4.模具工作部分尺寸
      吊耳是用内形尺寸标注的弯曲件,凸模宽度尺寸为

      式中A=50    Δ=+0.74(自由公差按IT8精度选取) δ凸按4级选取为0.05
      mm
      凸凹模单边间隙按公式    计算,查表c=0.05
      所以Z =  4 + 0.05 X 4 = 4.2mm
      凹模尺寸按凸模实际尺寸配制,并保证2 Z 间隙
      凹模深度查表得30 mm,凹模圆角半径 R凹 = 2 t = 8mm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如图3所示。

                     图3
          5.模具的结构简图如图4所示

                      图4
      发表于 2009-11-24 2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贴图4 共4份

      斜楔弯曲模设计案例
      工件名称:交流接触器压板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 :10 钢,厚 1mm 冷轧钢板
      工件简图 : 如图 1 所示
                        
                                   
                                     图 1   压板
      1.工艺分析
      从图 1所示的零件图分析, 其冲压需两道工序,第一道工序 是落料冲孔,第二道工序是弯曲成形。这里只研究弯曲模的设计。
      工件弯曲部位是R3.5mm 的圆弧,按图中标注的尺寸 8 ± 0.2mm, 可算出圆心角为 1350~1470。应按1470进行模具设计,板料厚度为 1mm, 则 R/t=3.50。
      常见模具结构方案有如图2所示的两种形式,图 a 是最常用的弯曲模,但用于本工件会在弯曲成形时定位困难,左、右摩擦力不相等,工件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会移动,使零件的压弯尺寸难以保证。图中 b 是滚轴式压弯模,其凹模旋转角度必须小于 900,而本工件的 弯头部位接近半圆,也不能采用这种形式。所以采用的是斜楔式弯曲模,模具结构如图 3所示

      图 2  弯曲方案示意图

      2.模具结构
      本例采用斜楔式弯曲模,模具结构图如图 3所示。工作过程:将已完成落料冲孔的坯料,放在顶件块和凹模所形成的平面上,并把坯料上¢ 8.5mm 的孔套在定位销上定位。上模下行,凸模与顶件块将坯料压紧;继续下行,坯料在凸模和斜滑块的作用下弯曲,并进入凹模,凸模在上弹簧组 2 的作用下到达下止点,完成圆弧的预弯曲。此时,斜滑块在斜楔的作用下向左运动,当上模继续下行到达下止点时,斜滑块使工件弯曲成形并产生校正力。滑块上升,上模回程,此时凸模不动,斜滑块随着斜楔的上升在弹簧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复位。凸模上升,顶件块将工件托出凹模。
      本模具较简单,不采用模架,上模采用带柄矩形上模座 (GB2857.2-81), 下模采用楔板。上模由上模座、垫板、凸模固定板、凸模、上模弹簧组和斜楔组成。下模由凹模、斜滑块、顶件块等组成。模板下面装有弹顶器,弹顶器通过顶杆将弹顶力传给顶件块。

      图 3  压板弯曲模装配图
      1 一带柄矩形上模座 2 一上弹簧组 3 一凸模固定板 4 一凸模
      5 一斜楔 6 一凹模 7 一顶件块 8 一斜滑块 9- 弹簧
      10 一下模座 11 一推杆 12 一弹顶器
      3.主要参数计算
              1)坯料展开长度计算。弯曲件由直边和圆弧两部分组成,圆弧部分的中性层位移参数由t/t=3.5,查表得  。圆弧中心角 α=1410,直线部分长度  ,故坯料的展开长度为
               
      2)弯曲力计算。弯曲过程有两步,第一步是凸模向下运动的弯曲,第二步是通过斜滑块向左压圆弧的弯曲,并需要施加校正力。
              第一步弯曲按自由弯曲V形的公式计算
      (查表 )      
              第二步弯曲按校正弯曲的公式计算
        ( 查表单位校正力 )      
      校正力是通过斜楔传递给斜滑块的。冲压力  
      3)弹簧的计算。弹簧包括上模弹簧组和弹顶器弹簧组。对弹簧的基本要求是:
              ①凸模与顶件块将工件夹住,凸模开始下行时的夹紧力必须大于弯曲力 (1525N) 。
              ②保持大于弯曲力(1525N)的夹紧力,直到下止点。
      ③凸模达到下止点时才开始与凸模固定板有相对运动,斜楔开始推动斜滑块向左运动。
              凸模进入凹模的行程,即下模弹顶器的工作行程为14mm。
      凸模在凸模固定板中的行程是由斜楔的运动需要确定的,凸模到达下止点后斜滑块再向左运动2.3mm。因为斜模的角度是 450,所以凸模在凸模固定板中的行程也是2.3mm。
      选择弹簧的种类要根据工作载荷、工作行程和所允许的空间来确定。
      上模弹簧组预紧力应大于弯曲力(1525N), 行程初定为6mm, 其行程较小而载荷较大。对于圆柱形弹簧,适于模具应用的弹簧的最大载荷通常在600N以下,故对于预紧力为1525N的情况不适用。
      碟形弹簧适于大工作载荷、小工作行程的情况,可查标准件选用外径φ50mm、厚2mm的碟形弹簧,当变形为1.05mm时载荷为4770N。
      每片碟簧允许变形为1.05mm, 若取8片,则允许的变形为6.88mm。由标准件中查出,变形为0.35mm 时,具有工作负荷1770N, 把这一状态确定为预紧状态,此时 8 片 弹簧的预紧高度为 0.35mm × 8=2.8mm。
      弹顶器弹簧组的预紧力同样要大于1525N。载荷大时必须采用碟式弹簧,要求 14mm的工作行程,其值较大。查查标准件碟簧,根据其行程大的特点,采用 40 片组成弹簧组,则其最大允许变形量为 1.05mm × 40=42mm, 预紧力取为 1770N 。查标准件碟簧可知,每片变形量为 0.35mm, 则总变形为 0.35mm × 40=14mm。
      凸模到达下止点的情况如下所述。
              弹顶器的弹簧组变形量从初始位置起已下降 14mm, 加上预紧的变形量 I4mm, 此时总变形量为 14mm十14mm=28mm 。平均每片碟簧的变形量为 28mm÷40=0.7mm, 查标准件碟簧工作负荷,变形在 0.63mm 时负荷为 3240N,在 0.74mm 时负荷为 3530N, 用插值法可算出变形在 40.7mm 时负荷为 3364N 。
      上模弹簧组每片弹簧的变形量与弹顶器中的弹簧相同,受力也相同,此时上模弹簧总变形量为 8×0.7mm=5.6mm, 减去预紧的 2.8mm变形量,则凸模在固定板中的相对移动量为 2.8mm。
      综上所述,凸模与顶件块以大于1525N 的力夹持工件向下运行,在凹模共同作用下使其初弯曲,随着向下运行,夹持力逐渐增大,到达下止点时,凸模夹持力达到 3364N, 此时凸模在固定板中移动 2.8mm。 弹簧负荷的这一过程能满足模具设计的要求。
      4)斜楔的计算。斜滑块在斜楔的作用下向左移动,完成圆弧部位的弯曲成形,而斜滑块在初始位置要配合凸模完成第一次弯曲。在确定凸模与凹模的问隙和凹模的圆角时,间隙用公式 计算,根据弯曲件高度和弯曲线长度查表,得系数 n =0.10, 则

              根据弯曲边高度和材料厚度查表,查出凹模圆角 R凹 =3mm。其各部尺寸关系如图 4所示。由图中可看出,斜滑块移动行程为2.3mm,就可使斜滑块的 R 4.5mm 的圆心与凸模圆心重合,将此值定为斜滑块的行程。
                        
      图 4 凸模与斜滑块工作部位尺寸图
      由前述可知,当凸摸到达下止点后,上模还可能下降的距离为8.4mm-5.6mm= 2.8mm( 式中 8.4mm 是弹簧允许最大变形量 ) 。这一数据和斜滑块的行程是设计斜楔的基础。斜楔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
      斜楔角α一般为 400~500, 压力机施加给斜楔的力 F压与斜滑块产生的压力 F 的关系为 :
      F压=Ftgα  取α =450  ,则    F压=Fo
      图中 Fa 由力学关系可知  Fa = Pcosα。
      在不计摩擦时斜楔受到 3 个力 的作用,它们是 Ftgα、F 、Fα。需要说明的是,右边的力 F 大小与斜滑块工作力相等,这个力的反作用 力作用在凹模上。在设计凹模时,要考虑到这个力。
                  
                       a                       b             c
      图 5 斜楔机构受力分析
      a) 斜滑块与斜楔受力图 b) 斜滑块受力图 c) 斜楔受力图
      滑块也受 3 个力的作用,它们是 F 、Fα、Ftgα。其中 Ftgα的大小与斜楔 Ftgα相等,其反作用力作用在下模板上。由于 tgα=1, 故滑块与斜楔的行程相等。滑块的有效行程也是 2.3mm, 当凸模到达下止点时,斜楔尚未接触斜滑块,至凸模与上模垫板相距 2.3mm 时,斜楔接触滑块开始工作。凸模接触垫板时,斜滑块到达工作位置,并且具有校正力。
      5)四弹的计算。圆弧部分的 R/t 值为 3.5<(5~8), 如前所述,曲率半径数值较小时,可不计算回弹,为了保证其形状,施加校正力以保证工件质量。
      4.主要零、部件设计
      1)凸模。 如图 6所示凸模上部的圆柱是碟形弹簧的导向杆,到下止 点时,凸模的上顶面与垫板接触对工件施加压力。凸模上部圆柱的高度是弹簧压缩变形后的高度,每片弹簧厚 2.65mm, 最大变形量 1.05mm, 圆柱的高度为 3.4mm×8 -0.7mm×8 =21.6mm。中间部位截面是圆柱,直径为 50mm, 下部为工作部位。

                 图 6   凸模
      2)斜楔。斜楔的横截面为矩形,其宽度与凸模及斜滑块的宽度相等,长度方向取 24mm, 斜楔的斜面同与斜面相对的凹模侧壁是滑动工作面,斜楔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用 H7/k6, 并用 M1Omm 的螺栓将斜楔固定在垫 板上。斜楔与固定板之间设置调整垫片,用以调整圆弧部位的间隙,控制 校正力的大小。
      3)斜滑块。斜滑块的斜面和底面是滑动工作面,表面粗糙度要求低,斜滑块的上面是坯料定位面,侧面圆弧部位是弯曲凹模的工作部位,主要尺寸如图 4所示。斜滑块的右侧装有螺栓和弹簧,用于斜滑块的复位。
      弹簧可查标准,选用弹簧外径为 16mm, 钢丝直径为 1.6mm, 最大工作载荷为 79.6 N, 单圈最大变形量为 5.075mm, 有效圈数为 3 圈,最大变形量为 5.075mm×3= 15.23mm, 预紧量为 8 mm。
              4)顶件块。顶件块在弹顶器弹簧的作用下,与凸模形成足够的夹持力而完成第一次弯曲,并对坯料起定位作用。顶件块上部为矩形,其宽度与坯料相等,上面设置定位钉,弯曲前坯料的¢ 8.5mm 孔套在定位钉上定位。顶件块下部为圆柱形,外径与蝶形弹簧外径相等,底面通过 4 个顶杆与弹顶器相接触,在弹簧的作用下,其上表面与斜滑块等高。
      5)凹模。在本模具中由凹模将斜滑块、顶件块等连在一起,其左、右两侧承受较大的斜楔作用力,所以外形尺寸不能太小。凹模比斜滑块高出一个板料厚度,顶件块的上表面与凹模形成定位槽。
              6)弹顶器。弹顶器上装有 40 片蝶形弹簧,中间的导柱将弹簧和垫片联为整体,导柱的外径为¢ 25mm, 与下模板联接的螺纹为 M14 mm。
      5.模具的调整
      模具装配时要注意斜楔的调整。上模到达下止点时,坯料竖直方向受凸模和顶件块的压力,侧面受斜滑块的压力,此力为校正力。对工件来说,侧面压强应大于竖直方向的压强。调整时,对变形与力的关系作如下分析:板料受到压缩时会产生弹性变形,由材料力学可以算出低碳钢受力方向变形达到 0.12% 时,其所受压应力则达到屈服点约为 240 MPa( 即材料厚为 1mm, 当厚度方向受压变形 0.0012mm 时,所受压应力为 240 MPa)。可见,斜楔垫片的调整是不可能如此精确的。按实际情况,应保证斜滑块对工件具有侧面的校正力,而此时工件受到竖直方向的压力几乎为零。
      6.模具零件图
      弯曲凹模如图7所示,滑块如图8所示。

                        图 7 凸模


                                  图 8 滑块
      发表于 2009-11-24 2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我搞毕业设计还不知道如何下手呢,谢谢楼主了!
      发表于 2009-11-25 0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覺很不錯先收下謝了
      发表于 2009-11-25 15: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有空再收!
      发表于 2009-11-26 19: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啊,佩服,佩服
      发表于 2009-11-29 15: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都在用软件计算的,收下
      发表于 2009-12-4 2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好东西
      下来看看
      发表于 2009-12-5 09: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做课程设计了!多谢楼主啊!
      发表于 2009-12-5 09: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下载的都不能用啊?!疯了。。。。。。
      发表于 2009-12-18 13: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需要呢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7-29 17: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