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零件的加工。选择性方案很多。但是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控制。零件主要可分为三类:轴类、盘类、板类与成型异类零件。这三类零件的工艺过程一般为:粗加工半精加工
淬火、调质)精密磨削
电加工
钳工修整
组装加工。总的指导思想是针对不同的模具零件、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技术要求进行适应性加工。达到最好的加工效果和经济性是关注的重点。根据模具零件的外观形状。
模具零件要获得所要求的热处理硬度。使零件加工时和加工后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能够稳定。有不同的热处理方式。其工艺要考虑的经济性、资料淬透性、淬硬性、过热敏性以及脱碳敏感性。随着近年来模具工业的发展,必要对零件热处理内应力进行控制。针对不同材质的零件作用。使用的资料种类很多,除了 CrWMn Cr12 40Cr GCr15 Cr12MoV 9Mn2V 硬质合金外,对一些工作强度大,受力苛刻的凹模、凸模,可选用新材料粉末合金钢。此类资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组织状态。
淬火后一般工件都存留内应力。零件淬火后应趁热回火。回火有时还不足以消除淬火应力,容易导致后续精加工或工作中开裂。消除淬火应力。形状复杂、内外转角较多的工件。精加工前还需进行去应力退火或多次时效处理,充分释放应力。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以 Cr12 为材质的零件为例,粗加工后进行淬火处理,淬火时仅仅冷却方式就有:空气冷却(将加热后的工件置于空气中冷却,此法操作简便、工件变形小,但硬度偏低,外表易氧化。适合于尺寸小、精度高、厚薄不均的工件)油冷却(将工件加热后置于油中,冷却到 300 ℃ ~200 ℃
取出在空气中冷却。此法操作简便,工件硬度较高,但变形较大,易产生工件变形,适用于尺寸较大,形状简单的工件)平板夹紧在空气中冷却(将加热后的工件置于两块铁板或铜板之间压紧,空气中冷却。此法操作较繁,但工件变形小,只适合于某种特殊形状的工件)分级淬火(将工件加热后置高于 Ms 点温度的硝盐中,停留一定时间,待工件的内外温度基本一致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此法既能保证工件的硬度,又能减少工件的变形,广泛用于形状复杂变形要求小的工件)如对 V10 APS23 等粉末合金钢零件,因其能承受高温回火,淬火时可采用二次硬化工艺, 1040 ℃ ~1080 ℃淬火,再用 490 ℃ ~520 ℃高温回火并进行多次,可以获得较高的冲击韧性及稳定性,对以崩刃为主要失效形式的模具很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