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查看: 3461|回复: 27

      请问一下,常听说2mm工程,到底是什么东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30 1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题
      发表于 2004-3-30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连接器的简称
      发表于 2004-3-31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否详细的介绍一下huahui77兄
      发表于 2004-12-26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mm工程是由美国的汽车行业首先提出来的,具体是指汽车车身装配尺寸变动范围控制在2mm以内,从冲压方面来说,这就对冲压件的制造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车身的覆盖件和结构件。目前在冲压件制造的精度要求上又提出了“亚毫米冲压项目”,是指冲压件的尺寸精度控制在0-1mm以内,因为冲压件的精度要靠模具来保证,因此目前提高模具制造精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7 15:21:22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27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5楼
      发表于 2004-12-27 14: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古老的东西了。</P><P>应该是在80年代美日汽车贸易大战时候,美国人发现丰田都是2MM间隙,而美国车都是4MM,就由几个汽车巨头资助了一个2MM研究工程。</P><P>结果美国人搞了老半天花了几千万美刀也没弄出个像样结果。</P><P>日本人则是从戴明博士的质量控制理论里找到了捷径,这也是日后日本半导体业战胜美国半导体业(那时候INTEL还在造内存颗粒)的结果。这种方法就是“局部质量”控制,而非欧美“全面质量”,日本人只在关键的有需要的部位才采用极其严格的及质量监控。最终结果就是欧美车的造价远超日本车。</P><P>近十年随着机械手、机器人、激光切割技术在汽车制造业装配线上的普及。估计除了那些带中国特色的原来造拖拉机的汽车厂,福特、丰田、奔驰等等都不会还再好意思说自己是2MM工程,更不会用这个做产品卖点。</P><P>解决2MM问题靠的也不是单纯从模具下手,先把装配线搞得像样一点再说,别弄得别人以为汽车厂固定资产就只是扳手和榔头。</P>
      发表于 2004-12-28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发表于 2004-12-28 2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1971很久没见了么,相夫教女的日子一定不错。[em07][em07][em07]</P><P>其实所谓的“2MM”或者“6西格玛”什么的都是源自于Philip Crosby的《Quality Is Free》,这位当年“世界质量先生”引发了80年代品管革命。我曾提及的“一次试模成功率达到80%”即是出于我对《Quality Is Free》的理解----尽量往前递进品管检测,并且从一开始就做对。</P><P>国际上流行的说法是“20世纪是生产率取胜的世纪,21世纪是品质取胜的世纪”,呵呵,看来我以前跑得真的很远。</P>
      发表于 2004-12-28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老弟你就别取笑我了,我苦得象头驴一样,老弟最近还好吧?在小弟面前71总是很惭愧,越发觉得自己很浅薄,望老弟常指点。
      发表于 2004-12-29 0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六楼解释的很清楚了。[em01]
      发表于 2004-12-29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见识,谢谢
      发表于 2004-12-29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B>
      不错!有铣工的吗?
      发表于 2004-12-29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的机会
      发表于 2004-12-3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很好大的工程,想当年美国和日本化了多少人力物力呀。
      看似简单,其实……
      所以有人说好车的车门缝隙小而均匀。
      发表于 2004-12-31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啊!
      发表于 2005-1-1 0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谢了。
      发表于 2005-3-19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谢了
      发表于 2005-3-19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听君一席言,胜读三年书
      发表于 2005-3-19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说是开卷有益此言不虚,谢了
      发表于 2005-3-20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mm工程是由美国的汽车行业首先提出来的,具体是指汽车车身装配尺寸变动范围控制在2mm以内,从冲压方面来说,这就对冲压件的制造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车身的覆盖件和结构件。目前在冲压件制造的精度要求上又提出了“亚毫米冲压项目”,是指冲压件的尺寸精度控制在0-1mm以内,因为冲压件的精度要靠模具来保证,因此目前提高模具制造精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P>应该是在80年代美日汽车贸易大战时候,美国人发现丰田都是2MM间隙,而美国车都是4MM,就由几个汽车巨头资助了一个2MM研究工程。</P><P>结果美国人搞了老半天花了几千万美刀也没弄出个像样结果。</P><P>日本人则是从戴明博士的质量控制理论里找到了捷径,这也是日后日本半导体业战胜美国半导体业(那时候INTEL还在造内存颗粒)的结果。这种方法就是“局部质量”控制,而非欧美“全面质量”,日本人只在关键的有需要的部位才采用极其严格的及质量监控。最终结果就是欧美车的造价远超日本车。</P><P>近十年随着机械手、机器人、激光切割技术在汽车制造业装配线上的普及。估计除了那些带中国特色的原来造拖拉机的汽车厂,福特、丰田、奔驰等等都不会还再好意思说自己是2MM工程,更不会用这个做产品卖点。</P><P>解决2MM问题靠的也不是单纯从模具下手,先把装配线搞得像样一点再说,别弄得别人以为汽车厂固定资产就只是扳手和榔头。</P><P>其实所谓的“2MM”或者“6西格玛”什么的都是源自于Philip Crosby的《Quality Is Free》,这位当年“世界质量先生”引发了80年代品管革命。我曾提及的“一次试模成功率达到80%”即是出于我对《Quality Is Free》的理解----尽量往前递进品管检测,并且从一开始就做对。</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7-14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