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微信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冲压 注塑 求助
    回车查看更多
    论坛可能已存在您要发布的主题帖 关闭
      楼主: LAOZHIHU

      [视频] 多工位拉伸机台模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4: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我们看机台、模具要他这套系统的本质要领

      各种多工机有各自的特点,日本大泽的每站都是独立的带导柱的子模,旭精机不是,我认为旭精机机台的稳定性能比大泽有高一筹,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以夹持方式为例,大泽旭精机都是在壳体处于稳定状态的时候进行夹持,这是他们机台稳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只不过各家采取的机构不同,同样的目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14: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用多种夹持方式进行稳定的生产

      掌握了这点,可以用多种夹持方式进行稳定的生产,旭精机、大泽的只是其中一种方式,最重要的一条:在壳体处于稳定状态的时候进行夹持、传递

      对于细节方面的问题,其实很多种弥补手段。比如说传递夹持机构精度稍差,我们可以在凹模上加装定位板,采用浮动顶芯,产品先入定位板导正后进行引伸,方式多样,针对不同的产品设计工艺。
      一般来说,不同的工厂有不同的机台,工厂的机台限制了模具设计思路,只能按他的设备来设计工艺,可能机台精度比较差,也可能传递送料机构的精度比较差,在这个基础上如何用某种方法进行弥补,使其达到我们使用要求,稳定正常生产,这是 我碰到最多也是最大的问题。但我始终认为,这可以做到,分析出最根本的原因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这是几年来在日本人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做技术的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我始终认为做技术的也要有天赋,每种工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我们把他挖出来,进行72变,万变不离其中。
      所以我对技术高手都很尊敬,也很想和他们交朋友。他们真的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不光是敬业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4 17: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楼主 的帖子

      多工位的机台一般吨位都是比较大的,,,所以体积庞大。。。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18: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也不是,多工位机台其实一般吨位不大,有25吨、45吨、60吨、75吨这是最常用的,因为多工机配置的模具工位比较多,所以才采用比较长的台面,也是这种专用机台的特点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1 15: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的台面有它特定的原因,就是每个子模都完全独立,所有的弹簧、卸料螺杆都必须有独自的一套,调整是方便,但多了一整套件,成本高不说,每个子模的体积都不小。如果有独立的导向组件如导柱导套,体积更大,所以冲床台面比较大。即使改造的床架体积也不能太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6 11: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我的多工位,大家評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6 20: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LAOZHIHU是不是倪工啊
      发表于 2008-12-8 13: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常接触的大都是普通冲床,一般进口(欧美)和日本的,大都是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对于小企业来说,设备的改造就是关键,当客户拿来样件,我们价值设备不能加工,很是无奈,曾经为了拿活,让冲压模具设计厂家,设计模具,最后我们失败,所以我非常关注和感谢能在设备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朋友。
      发表于 2008-12-10 21: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工位模具其实和级进模有点类似
      级进模用料带载料
      多位用机械手载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8: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都是为了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品质,采取的手段的差异

      其实我认为多工位的传递加持机构不难,难的是模具,不同产品不同的工艺,这要很丰富的经验

      模具不同的设计思路,决定了很多东西,说到底还是在设计的人,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
      发表于 2008-12-13 19: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先进,做那些量产性较大的产品时生产成本可以降低不少
      发表于 2008-12-18 12: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截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2-18 1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把这个东东最好发到你置顶的帖子里,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



      === 已处理 ===

      [ 本帖最后由 FANZAI 于 2008-12-18 15:37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19 12: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2-19 15: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工位主要对那些小拉伸产品有优势吧? 如果产品大了也没办法了.  我们老板他在别人厂里看到多工位机台生产很快.回来后也要我们把一个产品做成多工位的,但我们的产品展开后直径有350左右,八九个工序.你说叫我们怎么做?他要买个多大的冲床呀
      发表于 2008-12-20 08: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模中的上模高度要想调节应该有办法的!像加垫片或是做不同厚度的标准上模座,但这样好像比较难!在一个行业里推行标准化应该是最难的!
      还有高手能否把夹持的动作原理表述一下!小弟这边不是很了解!谢谢!
      发表于 2008-12-26 13: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真正的高手在台湾,真希望国家给出好的政策,让更多的台胞积极的回到大陆,这样我们的模具水平会大幅度的提高,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这种模具浙江有做.8万左右就可以做一套了,台湾现在的技术不要学了,要学德国,美国,或者日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26 17: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很大的程度上提了生产效率,在修模的时候比较的麻烦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0: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根本不同的,加持方式和传递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谈的这种传递机构属高速传递机构,美国、德国一分钟完成300次冲压引伸的也是这种机构,和你说的这种有本质的区别。你这种不稳定,能稳定在45次/分钟就非常不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20: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有信心是不够的,清楚认识到差距,才能有更好的进步。设计不合理,模具制作粗糙,部件精度差,怎么可能会有稳定的生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招聘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求职信息 上一条 /5 下一条

      关闭

      技术求助 上一条 /5 下一条

      QQ|小黑屋|手机版|模具论坛 ( 浙ICP备15037217号 )

      GMT+8, 2025-5-4 2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客服电话:0577-61318188
      模具论坛交流群:
      模具论坛交流群
      工作时间:
      0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