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个有爱的日子,走进模具3年了,特别的日子写一点特别的东西来打发有爱与我无关的今天。工程模设计时的原则: 1 一般情况下先冲孔(先冲大孔后冲小孔,防止小孔变形) 2孔的位置靠边缘时,应先落料后冲孔 3孔的位置靠近折弯中心线时,先折弯后冲孔 4拉深件上的孔应在拉深后再冲 5 弯曲时,应先弯外部,后应缴内部 6形状复杂的拉深牛先压出内部形状,后拉面部形状 7窄凸圆筒形件先拉成大圆后拉成锥度凸缘最后校平凸缘形状【一】跳屑的原因及防止手法废料凸模之间吸附力废料与凹模之间的磨擦力+废料重力原因:1 凸凹模之间的间隙过大 2 凹模直壁进行了抛光或精度磨削过于光滑。 3凹模直壁过高,存储的废料过多 4 过多使用润滑油 5 冲裁速度过快 6 凸模太短 7 凹模刃口过于锋利。凸模应对措施:1 用加强筋凸模形式 2 加弹销顶料凸模 3带气孔凸模 4凸模刃口磨斜度或人字形刃口(不易产生真空)5定期消磁。凹模应对措施:1凹模内研磨倾斜沟(非工作刃口) 2 刃口直壁下部分加以精抛光 3尽量减小凹模的深度 4 凸模工作时进入凹模的深度一般在3-5MM 5对凹模刃口进行微小倒角 在模具下安装负压装置,凹模侧面开小槽。解决材料太硬引起的跳屑1开气压孔2加顶料销。 [**]对于在生产过程中(跳屑)遇到产量不多不想中途拆模的情况可采用下面二种应急措施:1(灌胶法) 在凹模内灌入少量胶水(如520等)2(打毛法) 用风磨机在凹模刃口内研磨小槽。【二】粉屑问题(本人不做端子模,以下是在论坛和书中所学) 1毛边脱落 2成型间隙太小(抛光下模零件) 3冲子刃口表面粗糙 4导位孔冲头磨损 4二次冲切 5冲子刃口侧面不光滑 6切削油不够【三】冲压面出现毛刺刃口磨损或崩刃及间隙不合理,一般毛边出现在下模里面的废料上、研磨冲子;如毛边出现在料带上、研磨下模刃口。【四】冲子易断的原因 1冲子本身结构水,强度不够 2材料太脆 3过渡部分不平滑(要R角过渡) 4挂台离模面太高 5脱力不够 6废料堵塞 7冲载力太大当冲截面小于料厚时:1冲子加护套 2冲载间隙放大(取4%-6%) 3脱料入子分三段 4 下模入子刃口直壁在一个料厚 5增加负压装置,保证脱料顺利 6冲子端面磨斜度 7 选用机床顿位偏大一点 8脱力足够大9 冲子长度略短【五】 废料堵塞 1 下模刃口直壁太长 2下模刃口未退磁 3切削油过多(每隔10S一滴) 4出料口有台阶不光滑 5冲子太短 6刃口间隙不均匀【六】模具中切边的作用 1 对材料进行定位 2消除材料的弧形及毛边修正了材料尺寸 3有效的防止料带产生扇形防止切边废料上升的措施:1把切边刃口开关做成倒钩形状 2下模入子和冲头尺寸可小于步骤0.02MM 【七】冲子啃口的原因 1半切刀口,半边受力 2内导柱间隙不合理 3脱料板与冲子间隙太大,对冲子不起引导作用。【八】克服折弯回弹的方法 1 设计时给予回弹考虑(青铜3度磷铜5度……) 2校正折弯 3分解折弯工序(分解工序的优点:1折弯成型稳定,维修方便 2减轻材料在折弯过程中产生的拉料擦伤)怎么预防成型冲子产生偏移:1增加导位 2折弯时先压料 3冲折弯或预折线【九】搭边和边距的确定 1 工件的外形越复杂,圆角R越小,搭边和边距越大 2 工件的外形尺寸越大其搭边与边距应增大 3 材料越厚,搭边和边距也应增大0 【十】确定拉深间隙大小及方向的原则是什么 1 即要考虑料厚的公差,又要考虑拉深件中部的增厚现象,因此间隙一般应比坯料厚度略大一些,在确定凹凸模间隙的方向时,主要应正确选择最后一次拉深间隙和方向.2当拉深牛要求外形尺寸时,间隙应缩小凸模 3当拉深件要求风华内形尺寸时,间隙应扩大大凹模取得。【十一】 拉深模设计步骤 1仔细分析产品的零件图各部分形状和尺寸以及结构 2对拉深件进行展开计算 初步确定坯料的形状和尺寸,条料的宽度,确定拉深方案和系数。【十二】拉深件壁部被拉裂的原因 1径向拉应力太大 2 凹模R角太小 3润滑不良 4原材料塑性较差 应对措施:1 减小压边力 2加大凹模R角半径 3正确使用润滑油 4改换原材料【十三】拉深件直壁部分不平整的原因 1凸模上没有设计通气孔 2凹凸模间隙过大【十四】拉深过程中润滑的作用 1 降低材料与模具之间的摩擦 2有助于金属的流动,提高变形程度,从而减少拉深次数 3)防止工件与模具的粘结,保证良好的脱模效果。4)防止工件表面擦伤和起皱,提高工作质量。5)冷却模具,从而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十五】曲面零件拉深确定压边面的原则 1 压边面应为平面,单曲面,曲率较少的双曲面 2坯料定位的稳定 可靠 送料取件方便 3做内倾角减小阻力,倾角一般小于40度【十六】零件弯曲后,弯曲部位明显变溥的原因 1 弯曲半径相对板厚值太小(加大弯曲半径) 2多角弯曲使弯曲部位变薄加大 3采用尖角凸模时,凸模进入材料太深会使压弯部位厚度明显减少应严格控制尖角凸模进入凹模的深度。【十七】 弯曲时发生裂纹的原因 1 消除弯曲区外侧的毛刺 2 弯曲方向必须垂直于板材的辗压方向(重点) 3弯曲半径不应太小,尽量加大弯曲半径 4对材料进行退火(使冷作硬化材料预先软化) 5加润滑油。【十八】导正销的选择(固定式,活动式) 1较薄材料时一般选用固定式(脱料板上) 2较厚材料时一般选用活动式(下模板上)【十九】拉料卡料的原因 1 引导针太长,磨损过度,不光滑,浮升两用销不合理 料带跳动。【二十】打字太累了,下次再继续^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