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71很久没见了么,相夫教女的日子一定不错。[em07][em07][em07]</P><P>其实所谓的“2MM”或者“6西格玛”什么的都是源自于Philip Crosby的《Quality Is Free》,这位当年“世界质量先生”引发了80年代品管革命。我曾提及的“一次试模成功率达到80%”即是出于我对《Quality Is Free》的理解----尽量往前递进品管检测,并且从一开始就做对。</P><P>国际上流行的说法是“20世纪是生产率取胜的世纪,21世纪是品质取胜的世纪”,呵呵,看来我以前跑得真的很远。</P>
2mm工程是由美国的汽车行业首先提出来的,具体是指汽车车身装配尺寸变动范围控制在2mm以内,从冲压方面来说,这就对冲压件的制造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车身的覆盖件和结构件。目前在冲压件制造的精度要求上又提出了“亚毫米冲压项目”,是指冲压件的尺寸精度控制在0-1mm以内,因为冲压件的精度要靠模具来保证,因此目前提高模具制造精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P>应该是在80年代美日汽车贸易大战时候,美国人发现丰田都是2MM间隙,而美国车都是4MM,就由几个汽车巨头资助了一个2MM研究工程。</P><P>结果美国人搞了老半天花了几千万美刀也没弄出个像样结果。</P><P>日本人则是从戴明博士的质量控制理论里找到了捷径,这也是日后日本半导体业战胜美国半导体业(那时候INTEL还在造内存颗粒)的结果。这种方法就是“局部质量”控制,而非欧美“全面质量”,日本人只在关键的有需要的部位才采用极其严格的及质量监控。最终结果就是欧美车的造价远超日本车。</P><P>近十年随着机械手、机器人、激光切割技术在汽车制造业装配线上的普及。估计除了那些带中国特色的原来造拖拉机的汽车厂,福特、丰田、奔驰等等都不会还再好意思说自己是2MM工程,更不会用这个做产品卖点。</P><P>解决2MM问题靠的也不是单纯从模具下手,先把装配线搞得像样一点再说,别弄得别人以为汽车厂固定资产就只是扳手和榔头。</P><P>其实所谓的“2MM”或者“6西格玛”什么的都是源自于Philip Crosby的《Quality Is Free》,这位当年“世界质量先生”引发了80年代品管革命。我曾提及的“一次试模成功率达到80%”即是出于我对《Quality Is Free》的理解----尽量往前递进品管检测,并且从一开始就做对。</P>